虽然大伙都喜欢讨论汽车后市场的规模,但说实话,没几个参与讨论的小伙伴修过车,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从事汽车维修的,在中国是外地人,在美国是墨西哥人或者中国人。可见修车这个事情即使中国“发达”如美国,顶多只能雇佣非洲非法移民来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还得靠技术进步。今天我们大谈汽车互联网,大谈互联网+汽车后市场,只是试图解决维修企业的顾客来源问题,除了有壹手,绝大多数互联网+后市场项目并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效率提高、成本控制问题。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下当前的汽车维修设备,我们会发现今天的各种维修设备技术进步相当缓慢,比如当前比较热门的上门洗车,虽然有小伙伴开发了微水洗车技术,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人来洗车,很多年来,自动洗车机在技术完善方面还是没有突破,在欧美日可以洗完简单吹干,但在中国这种简单吹干的服务标准就无法满足顾客所需。能否让机器人模仿洗车工完成各种现场下的清洗、擦干动作,这个从技术上看没有问题,关键是成本控制。再比如上门保养,一旦开发专用机器人,换油可以用机器人手臂直接伸到车底完成换油操作,无需举升。至于机滤的拆装,完全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由机器人自动完成。还有大家认为比较费劲的轮胎更换和动平衡问题,机器人在拆胎方面显然比人工的效率高,而且类似动平衡等问题,完全可以用机器人从容实现。
当前车辆的传感器越来越多,故障诊断的智能化已经并不遥远,一旦汽车电子病例实现统一汇总,那么车辆故障案例就有了数据库积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让机器人取代人工来做出诊断。虽然判断人类的疾病短期内不可能让机器来做,但判断车辆故障的后果并没有那么大,人类只需要复核结果,这远比让人类来检查和判断故障容易得多。
朱伟华认为:实现了操作的机器人化并不意味着整个维修的智能化,随着更多电动车上路,未来的车辆保养项目会更少,间隔里程会更长,远程诊断会更常见,这种情况下,由机器人来完成这类诊断和修复更合理。但前提是这类诊断设备必须联网,车辆本身也需要联网,一个不断升级的诊断数据库才更有价值。同样,只有维修机器人具备联网数据库升级才有可能主动订货、及时更新维修方案库,主动接受来自整车制造商的召回维修指令等。这意味着今天我们所推动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化为下一步汽车维修机器人的诞生做好了基础设施准备。当前车辆装配完全可以实现无人操作,从这个角度看,汽车维修的无人化也并非科幻情节,期待更多技术宅投入到汽车维修智能化或者机器人化的创新大潮重!</p>
很多小伙伴在说汽车后市场的未来,其实未来已来,关于汽车维修机器人,我相信这次汽保设备展上仍然是各种拆胎机、举升机、诊断盒子、化学品的天下,工业4.0概念的机器人技术仍然停留在试验室阶段,但我认为在资本推动下,汽车维修机器人会很快进入市场,那些本地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何不让机器人来做?这是否意味着更多人会失业?也许,但我们不能因为担心马车的车夫会失业而阻止汽车上路,希望这届汽保设备展能看到汽保设备的工业4.0样板